“时间就是生命”,这在地震救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地震救援中抢救生命和防控疫情,是“和时间赛跑”,靠的是科学手段和实践条件的有力结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国内外各种救援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源源不断进入灾区开展直接救援工作。那么,如何在灾区现场的医学救护和防疫中充分体现科学性,迅速抢救生命,尽可能减少致残致死,防止重大疫情的发生呢?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在较短时间内相继制定和发布了抗震医学救护和防疫方面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有关专家也通过媒体给予相应解答。
现场急救倡导安全救援
武警总医院首席急救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在5月13日做客新华网时介绍说,汶川大地震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级差不多,但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汶川是山区,而唐山是人口集中的大型城市。现在距离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0多年了,这段时间里,急救的理念、知识、技能以及抢救系统的运行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是抢救理念的转变。过去抢救受灾人员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现在开始注重安全救援,既要在第一时间抢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又要在执行过程中保护好救援人员。对每个公众而言,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心理状态来应对这场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筛检分类提高救援效果
另外,面对灾难现场的大量伤病员,医学救护方式方法与在城市里、医院里、急救中心抢救病人有很多不同,灾难现场的环境恶劣和伤病危险程度非常高,更加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救援救护人员,并要保证比较充足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在时间、空间和医疗资源都极为有限,道路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急救最关键的措施就是进行检伤分类,即给予每个伤病员一个不同颜色的标签:红、黄、绿、黑,每一颜色代表了检伤的四大类。红色标签是根据判断和初步检查是伤病最重的,要在现场及时抢救,如果不抢救可能很快就会死亡;黄颜色表示重的病人,这些病人也需要及时抢救或者及时转运,但是不像红颜色的那么紧迫;绿色标签是表明虽受伤了,但不是很重,可以缓一缓再处理;第四种黑颜色就是代表已死亡人员。
应依据三类的受伤情况和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分配,首先抢救伤病情重的,轻的病人等有条件、有力量再处理,没有条件可以缓一缓。“检筛分类”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救援效果。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15日的报道中提到,他们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看到,每个被转移到该医院的病人手臂上都有识别带,上面有病人的性别、年龄,和当时做的简单处置,一些小孩手臂上也写有可能父母的联系电话。)
普通志愿者不宜直接搬运伤员
地震对人的伤害包括直接灾难对人的伤害和续发灾难对人的伤害,其复杂性与地震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居住条件)、季节、时刻等均有直接关系。地震初期人员的伤亡,98%以上是房屋破坏倒塌直接造成的。地震伤中约有40%甚至更多的是两处以上同时负伤的多部位伤;而在有多种灾难相继发生的现场,人员遭受伤害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
还有一种间接伤害,如电器、煤气泄露着火产生有毒气体等对人体的伤害。从历史上看,每次大地震后都会出现一些次生灾害,如震后的山区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可造成很大的危害,需要对其进行积极防范。
以往的伤情分析显示,头面部伤中的颅脑伤是震伤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死亡率可达30%;四肢伤的发生率几近人体各部位伤总发生数的半数,且常伴有周围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腹部伤的发生率较低,但往往可因内脏大出血而早期死亡。骨折伤的发生率在历次地震中均占有较高的比例。一般来说,骨折,包括四肢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占第一位,其中脊柱骨折(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占骨折伤的1/4以上(30%至40%可并发截瘫,而截瘫患者中全截瘫的占2/3),这是地震伤所特有的。另外是软组织损伤(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和。
历次地震救援的实例显示,有相当数量脊柱伤是在搬运过程中方法不当而发生截瘫或使截瘫症状加重的;另外四肢骨折中闭合性骨折占90%以上,肋骨骨折也多为闭合伤,非专业人员难以在第一时间对伤情进行准确判断。
有关专家建议,普通志愿者不宜直接参与伤员的初期搬运工作。
挤压伤、完全性饥饿、休克与地震伤感染往往也是地震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震灾现场卫生状况恶劣,救治伤员设施差,伤员创口极易遭各种细菌,尤其是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侵入感染,一经发现应立即就地施治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
总之,地震破坏对人的伤害是多种多样的,伤情亦较其他灾害更为复杂、严重。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专业救护,才能抢出时间,及时挽救伤病人员的生命。
(中央电视台记者15日有报道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经发现4例气性坏疽病例。)
不断提高面对灾害的心理素质
面对汶川大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人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积极防范呢?李宗浩指出,首先要认识到,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轻。所以,我们要直面灾害,在平常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其次,就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社团以及每个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第三,公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自救、互救的技能,像心肺复苏、发生灾害时搬运伤员的原则等,这是一个社会的大工程,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要提高国民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在大灾害面前要树立坚强的信心,互相安慰和鼓励,这是非常重要的。
李宗浩强调:“政府要及时发布信息,人们不要相信谣言,要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应该在一个大的灾害面前所应该保持的基本态度。”